9月24日,工業和信息化部對《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(征求意見稿)》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征求意見。其實,在今年5月該項標準申請立項的消息公布后,有關車門把手的設計與應用話題便立即在行業內外引發廣泛關注。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,近年來,新能源汽車所采用的隱藏式、電子式車門把手,在碰撞后無法彈開、低溫冰凍失效、電路故障導致鎖死等案例屢見報端,直接關聯到事故發生后“生命通道是否暢通”這一根本的安全底線。
車門把手的設計和技術細節,看起來無關痛癢,實則與安全大計息息相關,可謂千鈞系于此一發。如今,此項強制性國標發布在即,是監管主動跟上技術發展步伐的標志性動作,預示著汽車安全監管將越來越精細化和場景化。但筆者想借此機會聊一聊,車門把手國標制定背后汽車行業的集體意識問題。
傳統機械式車門把手的可靠性已被長期驗證,而在我國市場,隱藏式、電子式車門把手算得上“跟風之作”,暗合對降低風阻和提升科技感的追求。但于普通消費者而言,隱藏式、電子式車門把手的設計細節并不統一,例如開啟方式不一致甚至反直覺,以致于一些剛剛購置新車的用戶需要先研究和適應一番,才能熟稔開關奧妙。這只是其一,車門外把手如果響應不靈敏,在極端天氣條件下更易出現隱患;緊急情況下,全車下電而又缺乏機械備份方案,車門將難以從內外手動開啟。對于一些用作網約車等場景的產品,駕駛員要為乘客科普,才能避免上車下車來回摸索的尷尬。筆者要問,隱藏式、電子式車門把手設計方案的出現,究竟算不算由消費者偏好驅動?這個問題,值得行業認真思考。
國內企業的爭相“取經”,讓隱藏式、電子式車門把手在市場上蔚然成風,可事實是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對此并不買賬。可見,“取經”并不一定能取到“真經”,是“真”是“假”需要有自己的判斷,“外來的和尚不一定好念經”。隱藏式、電子式車門把手收到的市場“負反饋”,至少證明汽車行業在做前期開發工作時,并沒有完全吃透市場需求,“盲目對標”不可取。
在新能源汽車的車門把手設計上,為什么企業會盲目跟風?回溯來路,在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早期,很多傳統車企推出的產品多被詬病采用“油改電”的設計思路,外型沒有亮點,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情緒價值,也沒能將電動化的優勢淋漓盡致的發揮。彼時,知不足而后學的汽車企業,自然會照著“模范生”的樣子全面對標。在創新階段,“摸著石頭過河”并沒有錯,但被“牽著鼻子走”也是一種極端,在理解消費心理與被市場情緒左右之間尋求平衡,需要一種戰略定力。
筆者認為,在消費者反饋不佳的情況下,隱藏式、電子式車門把手依舊“我行我素”,也暴露出一些決策上的短板。產品力的“成王敗寇”似乎全由市場說了算,但滿足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才是一款成功車型的充分條件。企業在做車型定義時,是否應多花些時間研究哪些是“真需求”?哪些可能是“偽需求”?在甄別出真偽之后,這些信息又能否暢通無阻地傳遞到決策層?“亦步亦趨”的背后,可能隱藏著企業在決策上的痛點。
反過來說,車門把手強制性國標的立項與制定,體現了整個行業的長足進步——開發生態變得更加高效、靈活,對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產品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。筆者相信,中國汽車行業的創新永不會止步。這也恰恰反映了此項標準推進的重要意義——創新愈向前,行業愈需要直面問題與挑戰,及時對創新設計進行安全“補課”,這是一種集體的“有意識”。
從一味跟風的“無意識”,到加強規范的“有意識”,小小的車門把手照見了行業的自省與成熟。
來源:中國汽車報